欢迎您访问广州瞬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
微传播是有一定毒性的
发表时间:2016/5/16 14:23:20

微博的出现,曾经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舆论场和信息传播方式。随着微博式微,微信兴起,中国舆论阵地又到了重新划分的关口。微博更凸显其媒体属性,擅长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广度,微信在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中,更注重深度和影响力。进入双微时代,微博和微信就像并驾齐驱的两列火车,承载着亿万民众的所言所想,但谁又知道,它们将驶向何方?

微博式弱还是更强大?

2012年8月23日,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,以社交起家的微信开始尝试新媒体传播。当时的新浪微博正处于鼎盛时期,人头攒动,大V与草根们你来我往,堪称中国最热闹的网络公众平台。大多数人不会想到,两年后,微信会成为与微博并驾齐驱的网络舆论阵地,它拥有超过580万个公众账号,日均增长达1.5万个。

“从2014年全年来看,微博影响力有式微的倾向,显然再也没有达到过温州动车事故、江西自焚事件时的热度,有时候微信上的数据比微博上都多。”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政务部主任朱明刚说,“像上海外滩踩踏事件,在微信传播比较广,在搜狗中搜索量很大。”

熟人之间的社交开始转移到微信上去,那里更私人、更隐秘。而在这种被动转型中,微博的社交属性开始弱化、剥离。但是,没有人敢断言微博一定会衰亡,因为它的媒体属性变得更加突出。评论者将微博比喻为一个大广场、一个公开的论坛、一个媒体平台。

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常江认为,微博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媒体属性:高透明度、无门槛、大容量的信息集散功能,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最佳场所。“虽然热度下降,但其作为社会机构与个体生产和传播信息的公共平台的媒体属性,却反而得到了空前加强。目前微博的作用几乎相当于原来的电视,尽管越来越多的人主要使用微信进行社交,但当发生重大事件时,用户的第一反应仍然是打开微博,追踪最新动向。”常江说。

现实中,一旦有突发热点事件,微博依然是舆论发酵的最主要阵地。它会在短时间内急速升温,成为信息流通的主要平台。

2015年1月16日16点55分,歌手姚贝娜去世。一分钟之后,深圳晚报微博发布了这条信息,获得43万人转发。在中国,目前恐怕还没有哪一个公开平台,能够像微博一样迅速传递信息,同时得到广泛传播。

两分阵地

但与此同时,更多的深入传播和讨论开始转移到微信上。姚贝娜去世时的深圳晚报偷拍风波,虽在微博上酝酿为几十万人的声讨浪潮,但由此引发的对于记者职业道德的讨论,却在微信上刷屏。在偷拍风波之前,“中传人文化圈”的作者“掀起你的头盖骨”就写了一篇文章,叫《记者们在病房外,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》。偷拍发生后,这篇文章被广泛阅读转发,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衍生文章,如《每个人都有15分钟站上道德高地骂记者》等。

微信和微博在传播内容与方式上的差异,源于它们自身的性质。微博是大众传播,而微信是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。朱明刚认为,以前微博是一种点对面的传播,即“我发声,好多网友来看”,这跟网站和论坛的传播方式有类似之处。但微信出现后,是点对点的舆论场,依托的是熟人关系。

在传播力度上,朱明刚认为,微信舆论的可信度更高,舆论形成的力量更大,甚至比微博大得多。“点对面的影响程度,没有点对点的影响程度深,比如一个人拿着扬声器对听众说的话,可能对听众的影响是相对有限的,可是我直接对你说的话,影响力明显要大。”

但与此同时,微信的封闭性又导致其自净能力远不如微博。“微博的开放平台是公开化传播,在大众传播中很容易被自净。”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、博士生导师张志安说。而微信是半封闭性的平台,无法看到评论,就无法辨明真假。

不少人抱怨,朋友圈内充斥着过时的心灵鸡汤、谣言段子。近期,微信公众号“石狮民生事”发布一条标题为“昨晚,石狮,震惊全国!一家34口灭门惨案!转疯了”的信息被大量转载,这是一条恶搞的谣言,警方对发布者拘留十天。虽然此事有争议,但可以看到,在论坛和微博上老掉牙的谣言,在微信又有了市场,毕竟微信覆盖了许多此前对网络不熟悉的中老年用户,他们对谣言的分辨率非常低。

有鉴于此,2014年10月17日,微信公布公共辟谣账号。而1月20日,国家网信办关闭133个微信公众账号,其中包括“这不是历史”等传播歪曲历史的公共账号。

微信有无舆论场?

微信日达160亿的信息传递,无疑是目前中国互联网上最重要的舆论声音,但是它们隐蔽在私密的个人空间里,秘而不宣,其会对中国舆论场的未来走向产生何种影响,依然是个谜。

甚至对于微信是否真的形成了一个舆论场,学者们也有不同意见。朱明刚认为,微信的影响力非常大,成为民间舆论场或者网络舆论场的最重要的构成。

但是张志安不这么认为。他说,微信还没有形成一个开放的舆论体系。“微信是半封闭的,不够开放,没法转发和评论,就没办法引发舆论。熟人社交没有完全公开,基于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之间,不能完全大众化。它要成为一个成熟的、开放的舆论场,目前还不太可能。”

最应景的例子或许是西安医生手术室自拍事件。事件的起因源于一个网友发的一张医生自拍照片。而这张照片,是当事者在很久前发到朋友圈的。在这个事件中,最初的微信人际传播并未产生任何风吹草动,转移到微博后,才瞬间酿成了一场舆论风暴。

朱明刚也认同,虽然微信理论上是一个巨大的舆论阵地,但是由于其数据并不对外公开,现有的技术手段很难进行舆情监测。“我们有理由相信,很多事件在微博曝光的时候,也在微信同时曝光,但技术手段欠缺,熟人间的信息无法监测。所以从可监测性来看,微博依然是非常重要的舆情来源地。”

那么,微信的火爆,是否真正改变了我们所处的舆论场呢?常江并不这么认为。“在内容和形态上,微信公共平台(订阅号为主)所承载的信息反而与传统媒体以及博客更为接近,往往拥有较大的容量和较为完整的叙事逻辑。在传播方式上,则延承微博的基于好友之间链接分享的人际传播模式。所以,微信公共平台更多是对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生产和流通模式的整合。”

不过,常江也认为微信的信息获取和交换机制私密性较强,对于管理部门来说,不易有效管控,这倒有可能导致其给网络舆论场的生态带来一定变化。

博客回归,为微传播疗毒

不管是微博还是微信,碎片化、情绪化的传播是其主要特征。“如果你沉迷在微博微信中,你收获的全是情绪。”韩寒曾说。

网络传播比现实传播有更强的煽动性。“现实生活中会注重利益互换,在网络上更注重情感的交流,情感动员是网络社交的典型特征。”张志安说。所以群情激奋是在微博上常见的状态。不管是意见领袖们的针锋相对,还是对公共事件的义愤填膺,或者是微信文章的你来我往,都呈现出一种夸张的表达。

“我感觉今天网友的表达,无论左翼右翼,在相当程度上带有一些表演的痕迹,专业素养欠缺,趋名逐利倾向严重。”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在一篇文章中写道。他以对台北议会的观察为例,议员们辩论完还能一起去喝酒,这跟微博上大V之间死命掐,线下还能称兄道弟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不过,对于未来网络舆论,朱明刚表示乐观,认为会趋向理性,谩骂的、无理取闹的声音会逐渐减少。“一个是实名制的推行,另一方面大家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,发言会更加谨慎和理性,不会像以前那么嘈杂。”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14年突发事件的监测中,发现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重合度慢慢提升,官民间的共识度提高,“大家对网络生态治理的共识度增强,说明稳定性在不断提升。”

在微传播中浸润多年的网民们,有的开始往回看。这其中,非常有意思的是博客事件。在微博出现时,博客呈现一片荒芜的态势,许多名人带着博客积累的粉丝,转战微博,但是随着国家对民间舆论场的治理,一部分人发现了微博的缺陷。“这是一种轻阅读,特别琐碎,也不够深刻。信息碎片化传播,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回归了博客,开始写长篇的文章,开始沉淀了。”朱明刚说。

祝华新认为,博客和微信、微博的不同在于,是写给自己看,还是写给别人看:“在微博微信时代,不要丢掉博客,用博客为微博疗毒。某种程度上,今天的微传播是有一定毒性的。”

“舆论场的发展,在技术不断升华、网络用户不断成熟和监管制度不断完善的情况下,一定会日趋温和与理性。当然,由偏激到温和、由非理性到理性一定会经历一段较为漫长的时间,对此我们既应抱持温情与理解,也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。”常江说。(来源:齐鲁晚报)

关闭窗口
  • 地址: 广州市天河区员村四横路石东商务中心918
  • 电话: 020-2903 9615
  • 手机: 13533909695
  • QQ: 747484429
  • 邮箱: 747484429@qq.com
广州瞬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20963号 站点地图 Copyright © 2017 SunShotTech. All Rights Reserved
13533909695
020-29039615